发布时间:2025-6-3 16:05:00


研究背景与意义

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引发的病理过程,以肝星状细胞(HSC)激活和细胞外基质(ECM)异常沉积为特征,最终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(ARPKD)是由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疾病,其肝脏表型为先天性肝纤维化(CHF),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。本研究通过构建携带PKHD1致病突变的肝类器官模型,为解析ARPKD相关肝纤维化机制及开发靶向疗法提供了创新平台。



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

技术路线


模型构建
利用CRISPR/Cas9基因编辑技术,将常见ARPKD致病突变(PKHD1 T36M)引入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C),定向分化为包含胆管上皮细胞、肝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的多谱系肝类器官(HOs)。
采用SHG(二次谐波成像)和CARS(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)显微镜实现胶原纤维无标记可视化,结合单细胞RNA测序(scRNA-Seq)解析细胞异质性和基因表达谱。

 

表型与机制验证
免疫染色检测胆管上皮极性标志物(如ZO-1、β-catenin)及纤维化相关蛋白(α-SMA、I型胶原)。
通过RT-PCR、Western blot评估TGFβ信号通路及PDGFRB-STAT3通路活性。
PD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如伊马替尼)干预实验验证靶点有效性。



核心研究成果

ARPKD肝类器官病理特征
模型重现ARPKD患者肝脏表型:胆管结构紊乱(管腔扩张、分支异常)、ECM过度沉积(胶原含量较野生型增加2.3倍)、胆管上皮细胞极性丧失。

scRNA-Seq显示ARPKD类器官中未成熟胆管细胞比例升高(+37%),促纤维化基因(COL1A1、ACTA2)表达上调。

纤维化分子机制解析
TGF β通路异常激活:ARPKD胆管细胞分泌TGFβ1,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(α-SMA+细胞占比达62%),驱动胶原合成。
PDGFRB-STAT3关键作用:突变模型中PDGFRB磷酸化水平升高3.1倍,STAT3核转位显著,抑制剂干预后胶原沉积减少78%。

 

与常见肝纤维化的共性机制
ARPKD类器官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与丙肝肝硬化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ASH)患者样本高度重叠(Pearson相关系数>0.85),提示保守致病通路。

 


应用价值与展望

疾病建模优势
首个人类来源的ARPKD肝纤维化自体模型,无需外源刺激即可自发进展,模拟临床病程长达12周。可扩展至其他遗传性肝病(如Alagille综合征)及获得性纤维化研究。
转化医学潜力
已筛选出PDGFR抑制剂伊马替尼、STAT3抑制剂Napabucasin等候选药物,体外实验显示纤维化标志物降低50%-80%。
模型支持高通量药物筛选(>1000化合物/次)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平台。
 

结论与重点
本研究建立的ARPKD肝类器官系统揭示了遗传性肝纤维化的核心机制,并证实其与获得性肝病的共性通路,为开发广谱抗纤维化疗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。
PDGFRB抑制剂显著逆转类器官纤维化表型
l 10μM Crenolanib和Imatinib使胶原体积分数降至对照水平
l 治疗组COL1A1 mRNA降低17倍,4-羟基脯氨酸含量减少40-60%
l 药物特异性抑制PDGFRB-STAT3通路而非影响胆管发育

该模型为研究先天性及获得性肝纤维化提供新平台
l 可模拟人类肝纤维化病理进程的时空动态变化
l 支持高通量药物筛选,已验证三种PDGFRB抑制剂疗效
l 为个性化医疗和机制研究提供可扩展的体外模型系统

 

上一篇:没有了... 下一篇:用于患者源性肿瘤类器官培养的微结构的胶原仿生水凝胶